产品中心

“别用美好未来糊弄我眼下的五险一金”

作者:凯发k8娱乐官网app下载 发布时间:2024-02-15 14:46:25

  “有没有希望?”是一个对多数人来说很重要的问题。一个人可以在生活境遇上困窘,可以接连遭遇不顺,但是如果仍然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有肯定、乐观的回答,那么从主观角度来看,他不一定觉得自身是“倒霉”的。

  相反,一个在别人眼里锦衣玉食、无忧无虑的人,如果对这样的一个问题的答案相对悲观,那么他自己可能会觉得正在经历一种“倒霉”的人生。

  但是,“有没有希望”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希望就能过好这一生吗?今天,人类学学者袁长庚将从《无所乐观的希望》出发,讲述如何有勇气地应对自己的人生。

  “希望”是一个很复杂的词语,如果是动词,我们大家可以很随意地使用它,比如“我希望明天不要下雨”或“我希望今天早晨的地铁上人不需要过多”。但我们也可以在非常宏大,甚至是形而上的层面使用这个词,比如“我希望世界和平”或“我希望人人都能对他人的苦痛有共情的能力”。

  但是一旦用作名词,“希望”就会变成一个多多少少会超越我们眼前寻常生活的“大词”,比如“你觉得生活还有希望吗”。这个提问一说出口,似乎气氛就变得凝重起来。因为即使没有具体的语境烘托,我们也可以感受到这个词开启的对话当中将包含很多总体性的、价值观式的判断和表达。

  所以,不难理解,如果站在生命或人生的角度,“有没有希望”是个大问题,而且是个有些抽象的问题。这里的“希望”指的是个体对某种总体性状况的感知和评估。用一个文学化的表达方式是,站在某个人的世界里向未来看去,能否得出“明天会更好”的结论?

  要想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并不简单,对人生尺度上有无“希望”的判断,需要调动一些较为重要的维度:比如如何理解“未来”,怎么样看待我每日柴米油盐的生活和一些超越性的评判标准之间的关系,怎么理解有限的自我跟广阔的周遭世界之间的关系等等。所以,在“希望”这个词上面,至少凝结着“时间”“自我”“价值”“世界”等一系列大概念。

  今天要推荐的书是来自英国作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的《无所乐观的希望》,这是一本很硬核的理论著作,很难把它处理成一本有关人生困境的答案之书。但重要的不是这本书具体的内容,而是伊格尔顿的写作策略,尤其是他在思考人生问题时的态度和方法,读书、懂道理,究竟对过好一生有没有作用?

  作为西方学术界最为知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的一生都保持着一种不买账的态度。在他的的页面上,列出了从1966年至今已经出版的近五十部著作。其中既包括《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这样畅销不衰的教科书,也有面向普通读者的普及作品,例如《文学阅读指南》《如何读诗》等等。

  但是伊格尔顿之所以是学术界的明星,跟他特立独行的学术风格有很大关系。比如他既是马克思的忠实追随者,同时也是一个基督教传统的捍卫者,他和欧洲“无神论四骑士”之一的理查德·道金斯,曾就“宗教是否是一种必要”这一问题进行过激烈的争论。

  1996年,正当后现代主义思潮风头正盛的时候,伊格尔顿出版了《后现代主义的幻象》,他痛斥一帮文字游戏爱好者完全不顾文化自身的客观属性,把理论玩成了一种戏法。

  2011年,正当西方世界在新一轮危机当中呼唤重新认识马克思的时候,伊格尔顿迅速跟进,出版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逐一回答了马克思去世一百多年以来常常受到的批评和质疑。总而言之,借用电视剧《繁花》里常用的一个说法,伊格尔顿可以说是个活得很有“腔调”的“老法师”。

  今天我们要聊的这本《无所乐观的希望》,质感上虽然一如既往地显现出伊格尔顿那种不容置疑的说理之风,但却要厚重许多。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其实并没有对何谓“希望”这样的一个问题提供确切的答案,但是却反复解释“希望不是XX”。当正面应对某个问题十分艰难的时候,或许我们大家可以先用排除法。

  《无所乐观的希望》的正文部分只有170多页,四个章节。这本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打破希望的乐观主义基础。所谓乐观主义,简单说就是相信我们正走在一条逐渐完备的道路上,相信明天一定会比今天更好。

  在伊格尔顿的笔下,乐观主义者就是一群既不怎么好好读书,又喜欢借助大众传媒出风头,还热衷于扮演人生导师的“显眼包”。

  伊格尔顿之所以反对乐观主义,有很多道理。比如说,在他看来,乐观主义者看似面向未来,但是实际上骨子里是保守的。因为他们的“未来”虽然还很遥远,但是通往未来的道路早就在预想中铺好了,所以剩下的任务就是乖乖地赶路。无论这路途中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不能动摇对未来的信心。

  很显然,这种所谓的乐观其实就是一种遮蔽,是用“未来”霸凌“现在”。这两年有很多年轻人整顿职场的故事,其中重复最多的一个主题就是反对老板“画大饼”,“别用美好未来糊弄我眼下的五险一金”。

  再比如说,乐观主义会设定一种单线的发展观。一条道走到黑。既然线路是唯一的,方向是明确的,那么谁不上车、谁不跟着队伍就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这容易被用作道德绑架。更严重的是,因为乐观主义设定了一种单线演进的模型,那么过往经历的一切,在美好的未来面前,都可以轻飘飘地一笔带过。这样一来,苦难、不公、迫害,都会因为美好未来的存在而获得豁免权。

  伊格尔顿最不能忍受的,恐怕还是乐观主义在智识上的浅薄。很多乐观主义者强调,马克思本人也推崇生产力的进步,强调这种进步所蕴含的解放力量。但是伊格尔顿强调,马克思从来不会把人类世界打包处理。

  换言之,马克思一边看到生产力解放后人摆脱束缚的面向,一边强调这种摆脱束缚恐怕会造就新的罪恶,也使得人的破坏性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所以马克思面对经验世界和理论思辨是更加开放的,是可以直面惨淡现实的。但是如果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常常只能靠剪切材料、回避问题才能够让那套进步叙事勉强成立。

  在这里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伊格尔顿并不是反对个人品性意义上的乐观,他要斗争的是那种附带着政治方案的整体性视角。我们在真实的生活中喜欢和乐观的人做朋友,和他们一起生活在乐观的图景当中也会感到幸福。

  伊格尔顿批评的不是这种美好品质。他警惕的是一种可以上升为主义的说教,当事人自己是不是乐观不好说,但一定会要求他人乐观。在他看来,如果我们想要面对未来,想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就不应该拿一厢情愿的“美好未来”糊弄自己。

  伊格尔顿的批评当中,内含着一种对于“常识”的颠覆性。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听过那个著名的“半杯水”的故事。说的是桌上有半杯水,有人看见的第一反应是“只剩半杯水”,另有人看见的第一反应是“还有半杯水”。在我们考试的作文题目当中,常常是褒奖后者的“乐观”、批评前者的“悲观”。但是伊格尔顿提醒我们,所谓的乐观,有时候可能仅仅是拖延、逃避或者糊弄,而看似悲观的态度当中却往往意味着直面惨淡人生,从困境出发的勇气。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伊格尔顿看来,“希望”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特质和解释,还可以有好坏善恶之分,但是希望本身若能够成立,那么它应当建立在生命的某种悲剧内核之上。通俗一点说,如果没有确定的许诺,没有必然的保证,你还愿不愿意为了让事情变得更美好而努力?

  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我们才可以去理解第四章“以希望对抗希望”究竟是啥意思。在这一章的开头,伊格尔顿引用了学者乔纳森·里尔的书Radical Hope,或许可以翻译成“彻底的希望”。

  这本书的主角是北美印第安人乌鸦部落的最后一任大酋长Plenty Coups。这位酋长生活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他的一生中,最惨痛的经历就是自己部落的最后一头水牛的离开,因为这标志着传统的游猎文化彻底灭绝。

  Coups异于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哀嚎也没有做以卵击石式的抗争。相反,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当中一直努力帮助族人与无可阻挡的历史趋势相互协调,比如尝试接受现代教育、努力参与美国社会的公共事务。

  说得更直白一点,作为大酋长,Coups面临的局面是,除了人之外,整个部族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的文化依托已经完全破碎。如果我们承认文化对于某一群体自我认同的重要性,那么文化消亡,只剩下人,还有什么意义呢?

  里尔对Coups一生的事迹进行了重新评估,并且认为这位领袖的故事有着超越语境和时代的意义。里尔并不认为Coups的原则是“好死不如赖活着”。因为对于酋长来说,他在承认文化已死的前提下,并没有拿“好在我们的人还在”这样的局面安慰自己。

  相反,他认为“死亡”之后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我们能创造什么?在没把握、没有保障,甚至缺乏必要路径的前提下,我们如何重新把自己创造出来?如果失去水牛是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进程,那么失去了这个文化支点,我们该如何去重写自己的身份和故事?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里尔非常推崇大酋长的做法,他认为脆弱性是我们所有人面临的共同属性,我们栖居于其中的文化其实非常脆弱。Coups酋长的故事之所以有普世性的意义,就在于他给出了回应这种人类固有存在处境的一套方案。那就是重新创造,在没有一点依托的情况下重新创造。

  通过这一个故事,大家就能够理解什么是“以希望对抗希望”。在这个看似拗口的说法中,前面一种“希望”是带有悲剧色彩的,是一种没有奢望、没有幻想,甚至底色悲观的前进和创造,后面一种“希望”则只能嫁接在别人许诺的条件和原则之上。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后面这种“希望”更像是“一种怪癖”,它就是撒娇式地躺在有关明天的虚假承诺之上。这种“希望”不涉及创造,只需要规矩和听话。

  借用书里面所引用的一句本雅明的话,“进步的观念必须根植于灾难的观念”。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向死而生,但是“向死而生”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常常被理解为一种“既然终究有一死,那么不如把握人生,活得轰轰烈烈”的庸俗成功学。“死亡”在这里成为一个借口,未必是真正的动力来源。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无所乐观的希望就是一种承认生命的悲剧内核的希望,这种希望不是假设自己穿越到美好的终点,反过头来向此刻的自己喊话,而是“那我就看看能不能重新创造出啥东西来”的决断。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在这里,希望不再是一种要和生活讨价还价的东西,而变成了一种自我态度:我不在乎是不是会更好,我只是要去重新创造我自己了。

  至少伊格尔顿帮我们从那份问题清单上释放出了“希望”这个精灵,让它摆脱陈词滥调,成为一种勇敢的、真正向前的可能。

  “向前”,这又是一个含混的表达,如果人生没有向前的可能,那么幸福和意义还有可能吗?生命还值得一试吗?

  *本文整理自看理想音频节目《倒霉人生生活指南》第6期,有编辑删减,完整内容请移步看理想收听。

  Copyright ©-电话:13673622317 0371-64940858 李经理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25697号